工程物探数据处理
依据不同的物探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综合起来,主要是指将各种工程物探方法在现场采集获得的原始数据,通过合理、有效的数字信号处理手段(比如,各种相关滤波、反褶积、偏移等等技术),达到提高信噪比、突出异常,达到较容易地识别物性变化的规模、大小、分布等规律的数值分析处理的过程。
一般而言,数据处理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数据的预处理,然后才是数据处理。
数据的预处理,一般包括去噪声、地形改正、抽道集和增益归一化处理等等,预处理的工作往往是烦琐复杂的,要求不能出错。因为预处理的结果是后面正式处理计算的输入。
正式进入数据处理,实际上就是利用事先选定的计算模块,将预处理完成的数据进行时间域或频率域的数学变换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以图像或数据的方式输出,完成计算过程。
由于工程物探方法的多样性,获得的现场采集数据,一般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装置或排列,由专门针对表征目标物理性质敏感的特定的传感器接收并数字化后存储下来。这一过程还不属于数据处理,但是,数据处理时,要用到这些装置或排列的数据。比如:高密度电法的装置系数,电极距、电极数等;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偏移距、道间距、覆盖次数等等。
数据解释
根据物探数据处理的成果(包括各种物性剖面、等值线平面图等),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钻孔验证资料以及既往物化探、钻探资料等,对勘探对象给出的用地质语言做出的特征描述。
例如,对于以对象介质速度差异调查为目的的物探,就要将速度按范围分别对应到地层或其他地质体,并将物性剖面或等值线图对应解释成岩性剖面或岩性分布图,完成物探成果数据的地质解释过程;以其他物性差异为勘探目的的物探方法,解释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由于分工的不同,物探做出的成果,是为地质服务的。换句话说,成果最终要交到地质人员手里,因此,物探的最终解释要让地质人员看懂并确认存在的合理性。知道地质工作有的放矢。